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
劉維雙,東山街道上埠村人,生于1959年,出身木雕世家,其祖父劉日梯和父親劉士標的木雕在瑞安、平陽等地頗有名氣。他自小就對木雕和繪畫很感興趣。16歲,他跟隨父學習木雕技藝,5年后出師時已能獨當一面。
從精致的木雕工藝品,到仿古千工床……經過多年努力,他漸漸成了瑞安、平陽兩地公認的優秀木雕匠師。作為一位比較全面的民間工藝匠師,他不僅擅長木雕,而且對泥塑、繪畫也頗有研究,加上自身社會生活的錘煉,對古建筑營造技藝有著深刻的理解。
以傳統技藝雕塑民族建筑靈魂
2006年5月,劉維雙獲得了一個施展手腳的機會,一手主持了平陽鮑輝紀念堂中古建筑作品的策劃、設計和創作。2008年12月,鮑輝紀念堂的木雕在浙閩引起轟動,被溫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推薦到北京評獎。
2009年7月11日,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在考察這座仿古大廳后,授予劉維雙“中國古建筑設計技術名師”稱號。領獎時,我國古建筑學泰斗羅哲文親筆寫下了“民族建筑木雕工藝宗師”的題詞,同時飽含深情地說:“保護古建筑需要耐得住寂寞,希望你一如既往做下去?!?/p>
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他主持、設計的平陽蕭江楊梅莊陳氏宗祠整體建設工程,被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評為“國家傳統建筑示范工程獎”,羅哲文再次親自為之題字。
2010年,他在金鄉葉氏宗祠工程和2013年蒼南媽祖廟文化園天后圣殿工程中,都運用了木包柱的新型制作方法,這也標志著木包柱做法的研制成功。
2008年獲得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中國民族建筑事業優秀人物與中國民族建筑杰出貢獻獎。
2008年得古建泰斗羅哲文先生題“民族建筑木雕工藝宗師”。
2009經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授予中國古建筑設計技術名師稱號。
2009年12月錄入第一批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由溫州市總工會授予溫州首批溫州工匠榮譽稱號。